互联网+公益的新形势启示我们-互联网公益,科技企业的另一种“价值投资”

图片[1]-互联网+公益的新形势启示我们-互联网公益,科技企业的另一种“价值投资”-推咖网创

这几天,使用微信支付时你可能会注意到,在支付成功页面的最下方,新冒出来了一行小字,提示你可以借机“化零为整”,在当前消费金额的基础上多花个几毛几分钱,凑成一个整数,这多花的零钱会由腾讯公益捐助给其平台上的公益项目。

在电子支付盛行的今天,以往遍布商场收银台、超市款台的“找零捐赠箱”已是踪觅难寻,但从2023年9月起,用户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大于5元且不为整数时,可以选择将不足整数部分捐至精选公益项目(如消费8.8元,可捐0.2元),每次最多捐0.99元,每日最多捐1次。腾讯公益与微信支付正通过这一创新的“分分捐”产品,再现零钱随手捐的暖心场景。作为腾讯首次面向全体微信用户开放的“微公益”产品,“分分捐”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触达数亿人。一款创意简单,使用简便的产品,放到9年前可能难以想象。腾讯公益“99公益日”初创时,担心配捐额用不完的故事还历历在目。任谁也不会想到,一家企业的一个新尝试,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9年间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公益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2022年间,中国互联网公益累计募集善款达350亿元,网民参与超过510亿人次。慈善+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模式也在不断破圈,被民政部与海外媒体冠以互联网慈善的“中国样本”。如今99公益日已成为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场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动之一。我们认为,“99公益日”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大胆创新,在于创造社会价值,在于激发企业与个人公益行为的无限想象。这些不仅让腾讯走通了自己的公益路,还开辟了互联网公益的新模式,推动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最终促成了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具备科技能力的企业把互联网公益作为一项长期的“价值投资”。

公益小创新的大可能

你还记得上次线下捐款的时间和原因吗?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它大概率是由公司或社区、学校发起的,为救助某个大型灾情受害者的慈善行为。在中国公益萌芽起步阶段,这类“大事捐”、“组织捐”、“捐款捐物”的传统慈善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传统慈善可及性差、透明度低的弊端凸显,郭美美事件、明星诈捐等丑闻的出现令参与各方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社会捐款总额也曾一度下滑。那些继续走传统慈善老路的企业,往往退而求其次,选择捐助大学和艺术馆这类看似更安全的项目。但对于腾讯来说,要实现“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不是捐钱就好了,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实现具有颠覆性、催化作用的系统性变革,而非按部就班的线性进步。那么,科技公司究竟该如何做公益?我们认为,再大的公司也很难面面俱到,它们既不可能独立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也不应该承担所有的社会成本,所以必须有所取舍,最好是选择与自身能力匹配、业务相关的议题,创造出公司与社会可共享的价值,其余的则交给其他更适合的产业、社会组织或政府机构。考虑到创新是科技公司的生命线,腾讯从自己的创新能力出发,历时9年,逐步打造出了全方位的创新公益体系。以腾讯公益的IP符号“小红花”为例,它原本是2018年99公益日上线的一个视觉符号,起初作为用户做好事的记录和奖赏,后逐步扩展为一个具有强社交属性的公益行业产品,用户可通过捐步、捐款、答题参与集花,将小红花用于支持公益项目、增加项目配捐。依托于腾讯强大的连接力,小红花体系逐步打通了腾讯旗下社交、游戏、支付、云等业务领域,如今已连接包括微信支付、QQ、腾讯视频、看点等20余个腾讯的业务和产品生态,并对接官方机构、公益机构、爱心企业、捐助人、受助者和监督员等多方,通过捐赠阅读时长、会议时长、公益问答等创新方式,让做好事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之中,不断激发普通人的微小善意,降低人们的参与门槛,形成了“做好事得小红花,小红花还能做好事”的公益闭环。在互联网公益解决方案以及腾讯用户规模效应的加持之下,令小善如涓,汇聚成河。“分分捐”、“小红花”这类创新项目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腾讯公益在后方长期持续的机制建设。遵循以轻量化、多样化为优先,注重透明与理性,以及合法合规与防范风险等基本原则,腾讯公益不断推进公益机制创新。为公益组织服务的透明组件、财批组件,可实现项目募捐情况、善款使用进度等信息的实时反馈;“冷静器”产品可帮助捐款人在捐助前“多想一秒”,令公益行为更源于理性与信任;公益区块链保障公益项目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改动,实现数据信息的全程可追溯;数字工具箱则能提供免费的问卷、文档、会议等数字工具与云服务资源,满足公益组织的数字化需求,夯实公益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在不断迭代,永无止境的创新之上,腾讯公益不仅仅提供了优质的公益产品及服务,还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公益生态。令我们坚信,生态之下,无限可能。

从履行责任到创造价值

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意识到,当全球陷入经济危机、健康危机与环境危机时,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在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他们有必要对许多议题表达自身价值主张并采取行动。数字时代,国内外科技巨头无疑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十亿用户,掌握着庞大的数据与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实体,还是社会构建者,他们的决策与行动会对全球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巨大影响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企业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自身对世界的影响,这不仅仅涉及股东,还涵盖包括员工、供应商、社区、客户乃至子孙后代和地球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因此,科技公司有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扮演更积极的社会角色,以确保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满足商业利益,还要为全社会的长期福祉做出贡献。同一时间,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在发生演变,他们期望且认为企业理应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越来越倾向于支持那些符合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以腾讯公益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充分意识到技术演进中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创造机会。无论是2021年7月河南罕见暴雨后的“救命文档”,用“网约式”数字急救系统推广AED心脏急救,还是利用天籁AI降噪技术为听障人士解决辨听难题,亦或者基于AI识别、模型搭建等技术协助完成雪豹的巡查保护,在应急救援、公共卫生、生态环保、社区治理等公众服务领域,处处可见腾讯公益的身影。作为互联网慈善的“中国样本”,中国互联网公益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2022年,腾讯公益推出“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在面向重庆、河南、江苏等省的7场专项活动中,共计2068万人次为区域乡村公益项目捐出善款15.31亿元。包括阿里巴巴“热土计划”、网易公益教育项目、字节跳动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互联网公益慈善创举,支持和服务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对他们而言,公益慈善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捐款捐物,而是要深度融入产业、调动资源配置,形成促进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被激发的公益想象力

99公益日“人人可公益,处处皆公益”的做法催生出一个日益强大的公益文化,推动全社会重新审视公益行动,重新定义公益的范围和可能性,激发了企业与个人对于公益的想象力,帮助每个社会角色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行动路线图。对于普通人来说,“分分捐”展示了小额捐款的价值和影响力,让人们意识到生活点滴中的善的可能性;对于腾讯公益而言,基于公司的创新力与连接力,腾讯可以不断推出新的公益产品与公益模式。面向科技企业,只要能基于本公司的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研发、技术转移、数据支持等方式,必然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公司的高效、具体、透明的公益未来之路。放大到商业机构,最理想的方式是着眼于天然的最优赛道,将公司所在行业的公益诉求与自身拥有的上下游资源相结合,不断创新公益手段,发掘公益需求,便更有可能实现理性持久地解决商业相关的社会问题。甚至ChatGPT,都可以通过提供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与服务,帮助公益组织提高效率和解决问题。在新商业周期下,商业世界和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限制,实现推进社会的大步前进变得愈发艰难。不过,我们仍然能在互联网慈善的帮助与启发之下,日复一日,通过具体而务实的微小改变,实现有意义的社会进步。

廖琦菁 | 文

廖琦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撰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